健身气功•易筋经中医学理论阐释
火狐电竞火狐电竞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脱胎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从历史渊源来看,健身气功是基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的认知和把握,是在古代人体生命观的基础上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控和锻炼。因而在健身气功功法动作编排上、在习练时一招一式的技巧上,既体现遵循了运动生理学,也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因此,对健身气功功理和功法的阐述、对健身效应的阐释都必不可少地涉及到中医学理论。
预备势是练习健身气功·易筋经功法的重要准备过程,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使习练者可以很快进入到练功的状态。
其姿势为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下颏微收,百会虚领,唇齿合拢,舌自然平贴于上腭;目视前方。要求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目光内含,心平气和。
两脚并拢,可以使肾经和阴跷脉紧密结合,对培补肾气有特殊作用,并且下肢并拢,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使周身气机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百会虚领,配合下颏微收使头部得以中正,同时因百会的虚领,颈椎自然松开而有上拔之意,督脉之气随之上升;而下颏微收,同时要求使任脉之气自然下降。舌抵上腭,俗称“搭鹊桥”,有利于任督二脉连接而促使气机的升降。
这一式由预备式的静,开始过渡到动。两脚分开成自然开立姿势,以启动气机的条畅运行。这时四肢均衡自然,则气血运行流而不滞,有利于经脉之气畅达于四肢。
两手臂前抬平举屈肘回收,同时松肩虚腋,可以调动人体的手三阳三阴之经气的流动,使手部气血通畅。腋下有脾之大络——大包穴。松肩虚腋,可以有效的放松此穴位,从而对全身之络脉的起到调节作用,有利经气的流通。
两掌合于胸前,与膻中穴同高。中医认为膻中是人体八会穴之一,为人体之气会。具有理气安神之功效。掌合十于胸前,可起到气定神敛、均衡身体左右气机的作用。
本式通过对上肢伸展及双掌的外撑,进一步对手三阴三阳经脉进行梳理。通过扩展胸部,畅通心肺之气,改善呼吸功能加强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有所主,输血于脉,血液充盈,血行正常,则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胸部舒畅。因此,此势对于心胸部位的病变,以血流受阻、气滞血瘀为主导致的心前区的憋闷等,具有很好的效果。
肺主气司呼吸,《素问·五脏生成》有云:“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不仅仅呼吸自然界的清气,同时还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并调节着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而且肺还朝百脉,对于血液的运行以及血液的敷布具有推动作用。因此,舒展扩拉胸部,有利于胸部肺的锻炼,从而加强肺的生理功能,有效地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由于四肢手足为经络的起始或末端,本式中两掌外撑要求立在掌根,坐腕立掌时要求脚趾抓地,其机理在于全面调动十二经络之经气。
本式通过下肢接踵和上肢撑举的动作导引,可调理三焦之气。“三焦”是中医的一个术语,其义有二:
一是指六腑之三焦,是分布于胸腹中的一个大腑。因其不与五脏相匹配,又称“孤腑”,其中空有腔。《类经·藏象论》云:“然于十二脏之中,唯三焦独大,诸脏无以匹者,故名曰是孤之府也。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难经·六十六难》又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气的升降出入,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都有赖于三焦的通畅。三焦出于肾系,上联于肺,属于表里之间。上下之机莫不由三焦升降;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出入。三焦与腠理相同,其运行的元气与津液向外流入腠理,濡润肌肤,保持着人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二是就单纯的部位而言,上焦指横膈以上,包括胸、头、上肢及心肺等。中焦指横膈以下,脐以上,包括上腹、脾胃、肝胆等。下焦指脐以下,包括下腹、肾、膀胱、小肠、大肠等。
此处对于三焦的理解应兼而有之,习练者通过双手的上撑,前脚掌支撑,力达于四肢,既可以牵引少阳三焦经络之气,又对三焦的膜腔进行伸拉运动,以发动少阳之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与此同时对于其相应的脏腑通过抻拉进行“按摩”,以激发五脏之气,增强脏腑功能。
由于人体的上下四肢,分别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分布,躯干除前后有足三阴三阳经外上有任督二脉循行,力达于四肢,使经气运行周身,对人体的十四经及相关的络脉、经筋、皮部,也进行很好的调整。
本式腰部和手臂的转动较多,通过阳掌转换阴掌(掌心向下)的动作与腰转协调配合,可以使腰部得到充分的锻炼。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外府,肾乃先天之本,是储藏先天之精和先天之气的地方,对于人的生长和生殖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势通过腰部的转动及形体导引,同时运用意识,神注庄中,目视掌心,意存腰间命门,照顾上下,将发动的真气收敛,下沉腰间两肾及命门,可以激发和振奋阳气,以达到强腰健肾之功效。
本式动作要求转身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发命门,引动真气。古人说:“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腰部能放松,可使气血流通,从而保证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
本式在对腰的扭动的同时,还带动肩胛部活动,充分地刺激了背部足太阳经脉上的多个脏腑的腧穴,以及夹脊等经外奇穴。夹脊穴是人体背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穴。其治疗范围广泛,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疾病;下胸部穴位治疗脾胃肝胆疾病;腰部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此节功法对于夹脊穴的刺激,可以有力地刺激夹脊等多个穴位,因而本节功法治疗广泛,对于人体的脏腑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总体来看,其对于上部的胸部活动幅度较大,因此还可以有力刺激肺俞、心俞等上部腧穴,对于心肺具有较好的调练作用,治疗心肺疾患疗效较佳。
此外,此势功法通过四肢上下协调活动,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通过旋转抻拉,牵引筋膜、筋经,进而引动经络气机,调整脏腑机能。
本式通过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扩胸的一系列导引动作,以畅通胸肺之气,增强肺脏功能。中医认为肺具有主气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也云:“肺者,气之本。”肺主全身之气,通过肺的呼吸运动,可以引导全身气机的开合出入。云门、中府两穴为肺经之要穴,位于胸部,紧邻于肺。本式通过推掌展臂,反复启闭云门、中府等穴,以宣畅肺气,促进外界自然之气与人体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并引导全身气机的开合出入。此外中府穴为中气所聚,又为肺之募穴,藏气结聚之处,肺、脾、胃合气于此穴,因此通过本式的锻炼,也使得内外之气得以很好的沟通。
本式中出掌和收掌动作的意念活动,要求推掌时先轻如推窗,后如排山;收掌时如海水还潮,其意在于通过意识导引,形与神合,引导全身气机的开合出入。并且推掌时自然呼气,收掌时自然吸气,其意亦在于此。而出掌时的荷叶掌,五指伸直张开,收掌于云门时的柳叶掌,五指伸直并拢,都为导引气机开合有效方法。
本式对于身体的扭曲伸展较多,对背部拉抽和扭转幅度也较大,因而锻炼部位较为广泛,尤其是对脊柱伸拉锻炼。在背部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上,分布了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 寸处。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对应,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背俞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
本式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尤其是通过背俞穴,调动脏腑气机,引导全身真气开、合、启、闭,使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协调有序,气机升降和畅。上一式着重于气机的开合出入,本式及下一式(三盘落地势)则注重气机的升降。
本式功法对于脖颈的扭转以及对背部的扭伸,还有力地刺激了玉枕关、夹脊关等重要穴位,有助于督脉气机的通畅。
本式动作对于下肢的活动力比较大,同时要求上肢也相应的予以配合,随着身体的升降,调整体内气机的活动。
中医认为,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的先天之气、水谷之气以及吸入自然界的清气,都必须经过升降出入才能散布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也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能完成。《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可见其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此节功法三起三落,逐步加大下蹲力度,使脏腑之气机调和,升其所升,降其所降,使心肺之气降,使肝肾之气升,脾胃之气枢转有权,从而使心肾相交,肝肺气机通达,脾胃升降稳固,达到相互之间的平衡,增强体质。
此势功法不仅调节体内气机,在动作起落过程中,达到呼吸匀称,呼出浊气,吸取自然之清气,吐故纳新,完成与自然界的气体交换,从而增强人体的生理活动。
此节功法充分运用四肢力量,下蹲时两掌如负重物,起身时如托千斤,有增加内气之功。中医认为脾主四肢,通过对四肢的锻炼,可以增强脾脏功能。另外,本式动作下蹲时配合口吐“嗨”音,通过音声引导气,使气机下潜丹田。
本式名称中的“青龙”,在中国古代的四方神之中,位居东方。中医认为,肝在五行之中属木,在方位上合于东方,在色则合于青色,因此本式动作主要是针对肝脏而设。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而藏血,为刚脏,为将军之官,有刚劲之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本式功法根据肝脏的生理特点,通过转身、左右探爪及身体的前屈,可使人体的两肋交替松紧开合。从中医经络角度来看,足厥阴肝经分布于胁肋。通过对两胁肋的锻炼,可以起到疏肝理气、条畅情志之功效。
从肝脏与形体的关系来看,中医认为肝在体为筋。本式动作中的左右探爪,使人体之筋得到充分的拉伸,有利于对肝经的锻炼,增强其生理功能。动作中要求目随“爪”走,意存“爪”心,是使神注庄中,气随庄动,引导肝气舒展流通。
本式动作中两手握固,拳轮贴于章门穴,可以起到借肝气舒展脾土的功效。章门穴为肝经之穴,为八会穴之脏会,亦为脾之募穴,为脾之精气结聚之处。由于“五脏禀于脾”,脾为后天之本,为精、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故本式展转身躯,左右探爪后收拳于章门,乃借助肝气的疏泄调达而运化脾土,强化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功能。
本式动作活动力度较大,四肢、躯干、腰背、头颈都要求有相应的协调运动。此势仿照老虎扑食之状,既仿其形,又含其神。从中医经络学说的角度来讲,其俯身腰背部反拱的动作,对于人体的任脉具有极好的抻拉锻炼效用。任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起始于胞中,下出会阴,延胸腹中线至咽,从面颊分行于目眶下。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全身阴经之气。此势功法通过虎扑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让任脉得以舒展和调养,进而调和手足三阴经之经气。
从脏腑的角度来讲,此势功法既有弓腰背,又有伸胸腹的动作,因而对于五脏六腑都具有较好的按摩作用,具有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功能的特点。并且本式的“扑食”动作要求以“虎爪”着地,顺势逐步塌腰、挺胸、抬头、瞪目以体现虎之神威,以激发肝气的调达,通过肝气疏泄全身气机。本式功法对腰部锻炼强度较大,具有强健腰肾之功效,同时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起到强壮腰腿的作用。
本式动作以体前屈和后展动作为多,体前屈时,脊柱自颈向前拔伸卷曲如勾;后展时,从尾椎向上逐节伸展。因此本节功法对于脊柱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中医认为,脊柱是督脉的主要循行路线。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尾闾沿脊柱上行,至颈后风池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前额、鼻至龈交穴止。督脉总督一身阳经之气,对全身阳经的气血起到调节作用,故称之为“阳脉之海”。本式功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立足于对脊柱的锻炼而达到疏通督脉的作用,脊柱督脉通达,可使全身经气发动,阳气充足,精力充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良好功效。
此节功法俯腰、体前屈的动作还有力地拉伸了足太阳经脉,有利于疏通背部及下肢的经气,对于各种脏腑疾病和下肢疾患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此节的俯身运动,对于腹部具有良好的挤压按摩作用,可增强脾胃功能,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此节还强化了腰部的锻炼,起到强壮腰肌,固肾强精的作用。其“鸣天鼓”的动作对于脑后颈部穴位进行刺激,具有醒脑、聪耳、消除大脑疲劳的功效。
本式功法着重于腰部命门及尾闾的锻炼,使通过前面各势运动展开的全身气机收归丹田。本式动作通过躯体前屈塌腰,以命门向小腹内丹田挤压,引气归丹田;通过抬头、掉尾的左右摆动,调整任督二脉;目视尾闾,头尾相应,导引全身气机归于丹田,从而起到培本固元的作用。因于任督二脉之气充足,全身之气也因之而充盈流畅,使得练功后全身舒泰。
收势的目的在于把通过练功激荡起来的气机收归体内。收势动作舒缓,通过上肢的上抱下引动作,使气回归于小腹丹田内。第一、第二次双手捧气导引下行至腹部后,以意念继续引导下行,经脚心涌泉穴入地,其目的在于平衡全身气机,最后一次捧气导引下行则意念随双手下引至腹部丹田,在此意守片刻,使气归丹田,全身松静,气定神宁,便可结束练功。
中国网体育频道“中国电竞”专区是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电子竞技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网体育频道共同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媒体平台。“中国电竞”专区按照融媒体模…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邮件中请注明公司名称,联系方式,具体合作需求,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尽快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