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重点护好阳气与肾精以待来春生发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季的第4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为冬至,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今年具体时间为12月22日。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黑夜最长。有古书记载:“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地区也已入冬,气候寒凉,昼夜温差大。冬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最低的“数九”寒天已经来临,是阴气极盛之时,阴极而阳生,又是一阳萌动之时,阳气始生,渐蓄能量,以待来春生发。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关于二十四节气地面上所受太阳射到的热升降沉浮的圆运动描述:
右下左上中,降沉升浮中,秋冬春夏中,西北东南中。图的虚线为地面,虚线下为地面下,虚线上为地面上。图的圆线上方在云层之际,图的中心,为一个生物的环境的大气圆运动的中心。由中心以观察四维,便见一个生物所在地的宇宙范围,图的中心的中字,便是一个读者。
降者,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中也。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中也。升者,沉入水中的热升出土上也。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与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也。中者,降沉升浮之中位也。
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也。夏至者,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热,多至极也。降极则升,升极则降,升降不已,则生中力。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热的降沉升浮于植物个体求之最易明了。
说植物个体的热的降、沉、升、浮,即是说宇宙大气的热的降沉升浮,即是说人身的热的降沉升浮。图的虚线,在宇宙为地面之际,在人身为胸下脐上之间,在脐上二寸。
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然已经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蚯蚓还蜷缩着身体呈“结”的形态。
麋与鹿属于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故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天地阳气开始生发渐强,因此,冬至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但是此时天气并不会回暖,因为直至冬至,大地吸收的寒凉之气才开始慢慢释放,虽然阳气始生,但是大地上的寒冷,才刚刚开始。
冬至时节中医养生应以固守真元为重点,固肾强体,护阳益精,阳秘则精藏,蓄势以待发。
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要学会 “藏”才能养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
一躲吃:冬至多逢元旦佳节,但此时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
二躲冷:冬至天寒,人们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此时出行要注意防寒保暖,才能不感冒生病。
四躲大汗: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五躲是非: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躲去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
万物生长靠太阳,尤其是在冬天,想要补充人体的阳气,最简单的方法是——晒太阳。
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通过食疗滋补阳气是最受大家喜爱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具有滋补功效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鸡肉可以温阳,鸭肉、猪肉可以滋阴。
因此,可以食疗,可以吃点羊肉火锅或者吃顿羊肉饺子,都是培补阳气的好的方法。
对于吃素的人群,可以多吃具有温阳功效的韭菜,比如冬至时节吃一顿韭菜馅的饺子,也有暖身调气的效果。
如果上述食物您都不爱吃,那么,在早晨喝一杯姜糖水,也有补充人体阳气的作用。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
另外,在睡前醒后可以常搓手,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通过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可以疏通经络,增强呼吸系统功能,预防感冒。
搓手时宜双手抱拳,双手从虎口接合,两手捏紧,再移动双手转动,使其在转动过程中各部分互相摩擦。
“精者,身之本也”,中医所说的“精”含义十分广泛,除“生殖之精”外,还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本源。所谓冬天“节欲保精”并非指禁欲及只藏不泄,而是指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节制欲念,内守心神,以顺应严冬气机潜藏的趋势,切不可贪情纵欲以致劳倦内伤,耗损肾气。
首先情志方面需要培养平和的心态,无论是生活、学习、工作,做一事则专一志,摒除杂念,不为外物所扰,保持心绪安宁、全神贯注,以防思虑过多、心神烦乱以致暗耗。
另外,冬天应适当节制房事以利于内守。唐代医家孙思邈也曾提出“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说明节欲保精对保养健康的重要性。“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神安志守、精藏阳秘才合乎养生之道而肾精才得以充养。
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肾精充足则五脏六腑皆旺,如此可身体强健而益寿延年。反之,肾精匮乏,则五脏皆衰,易多病而早夭。
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经脉、强壮腰骨,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且男女都适用。
方法:双手搓热后,紧按于腰眼处片刻,再向下重推至尾闾部,每日反复50-100遍。
冬季养生饮食不宜过咸,过咸会伤肾,损伤阳气。此外,饮食上还要注意不可过食辛辣刺激之物。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
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以发热发烫为度。
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众所周知,我们的足部有很多益肾的大穴,所以,冬日常练脚,补肾又防老,大家快学一学。
脚并在一起,让脚的内侧来回地搓,很快脚就会发热,这样可以刺激到足部的脾经和肾经两大经络,起到温补阳气,锻炼身体的效果。
两腿打开,两个脚打开一点点的距离,两个脚跟一起来碰,我们脚跟其实对应人的肾和泌尿生殖系统,也是人肾经的位置。
脚跟对住,前脚掌稍稍抬起。用脚的前脚掌内侧来碰,这个碰的过程中,养护的是脾经。
在碰的过程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大根本我们都调节到了。所以,这是一组非常实用的练脚操,大家可以在每晚泡脚后做一做,不拘于时长,贵在坚持。
首先要注意衣着的保暖,冬至过后,虽然日照时间会逐渐延长,但是大气层中散失的热量依旧是大于吸收的热量,气温也是会呈现持续偏低的现象。所以注意保暖、保护身体不被寒气侵袭是很重要的。
虽然天气寒冷,但是运动还是必不可少的。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阳气慢慢进入“生”的状态,但冬天的本质还是要以“藏”为主。所以在运动上避免强度大的,可以选择跳绳、乒乓球、骑自行车这类型的运动,尽量在太阳出来之后,上午9点-10点或者下午3点-4点左右最适宜。
头是诸阳之会,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外出时建议戴上帽子,进入室内之后再摘掉。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很多人容易出现双脚冰凉的现象,建议在睡觉前用温水泡脚,帮助血液的运行。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双手搓热然后覆盖在膝盖上,驱逐停留在双腘的寒邪。
同时,冬季也是流感多发的季节,在外出时注意戴好口罩,勤洗手,家中空气要注意流通,隔一段时间要打开窗户更换新鲜空气。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冬至时节气候严寒,人体生理机能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热量消耗减少,是机体蓄积能量的阶段。这个时候人体气血趋于内敛,消化吸收功能较强,适当进补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并能最大限度地贮存精华物质,为阳气升发做好充足的准备,也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膏方是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膏状内服中药制剂,有药物浓度高、成分稳定、服用时无需煎煮、口感好、便于携带等特点,具有综合调理作用。冬令进补,科学进行膏方调理,能使人体气血阴阳虚损或脏腑功能失调的状态得以纠正,从而达到补虚扶正、阴阳平衡的效果,最终起到调节免疫、防病治病、抗衰延年的目的。
然而膏方虽好,并非人人适合。一般体弱者、亚健康状态以及慢性疾病人群较为适合,而平素体格强壮者则没必要进行膏方进补,尤其患有感冒发热、腹痛腹泻等急性疾病的患者不宜吃膏。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有所不同,所以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食同一种膏方(如固元膏)。如果不求辨证,盲目进补,往往适得其反,因此不建议市民自行选购成膏或购买药材自制膏方,最好到医院请有经验的中医师为自己开膏调补。
天灸疗法是古代冷灸法的一种,是应用中药贴于穴位上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具有无烟、无火、高效、安全、副作用小的特点。
天灸疗法适合各种虚寒性疾病患者,如患有慢性咳嗽、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肌肉疲劳、关节疼痛等运动系统疾病的患者。或平素手足冰凉、宫寒痛经、坐月伤风的妇女,体弱多病的老人、小孩,均可考虑进行天灸治疗。
冬至后的81天每9天为一个单位,称为“数九寒天”,而“三九”天前后,气温往往最低,有“冷在三九”之说。此时人体气血运行减慢,机体抵抗力下降,若能因时制宜,根据人体的体质情况及疾病特点,利用经络循行规律及穴位特点施以天灸,借助药物温热之性温阳益气,则可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畅通、气血和调,达到扶正祛邪,减轻虚寒症状,预防疾病再发的效果。
如果说三伏天灸是趁着夏天阳气充足时顺势而为来散寒、祛邪,以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那么三九天灸则偏于温补,着重扶阳补虚,以期冬防冬病。三九天灸亦是对三伏天灸的补充和巩固,因而做过三伏天灸的患者建议再贴三九天灸以加强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湿热、实热等病证均不宜进行天灸治疗,以免加重病情;局部皮肤有疮疖、溃疡、感染者,应禁止贴灸;恶性肿瘤、肺结核、血液病、糖尿病等患者,慎做天灸。
【制法】花生粒入锅炒香去衣、研磨成粉,黑芝麻炒香磨粉,然后把花生、黑芝麻混合加糖浆拌匀备用。用糯米粉、温水一起和粉,然后把粉团揪成大小相等的小团,压扁,中间包入芝麻花生馅,揉成球状,下锅煮熟即成。
【材料】猪蹄500克,花生50克,黄豆100克,党参30克,当归20克,生姜3片,陈皮5克,料酒适量。
【制法】黄豆提前浸泡12小时,花生开水煮上2分钟沥干水分,猪蹄去毛洗净,剁成小块,用开水焯烫后捞起。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料酒,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撇去浮沫,转成小火慢炖约2小时,待猪蹄微烂时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材料】乌鸡750克,天麻30克,川芎20克,茯苓30g,生姜3片,红枣5枚。
【制法】乌鸡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把天麻、川芎、茯苓洗净后塞入鸡腹中,用线缝口。把乌鸡放入砂锅内,加入生姜、红枣、清水适量,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炖约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养补虚,平肝熄风。适合平素体虚且肝肾不足,常有头晕、头痛之人。
【材料】巴戟天15克,桂圆肉15克,红枣3个,生姜3片,鸽子(乳鸽)1只,猪瘦肉100克,食盐适量。
【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放入炖盅内,加入适量清水,隔水清炖1.5小时,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巴戟天味辛甘,性微温,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示,巴戟天有抗疲劳、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鸽肉味咸性平,有滋肾益气、补血调经的功效。桂圆肉养血安神;红枣益气补血;生姜胃中和胃。整个炖汤温阳补肾、补益气血,尤其适合冬令时节进补保健食用。
【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广东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白族医学家彭子益所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养生中国等】